第371章 天下戶籍
關燈
小
中
大
第371章 天下戶籍
證聖三年春末。
按‘軍凱還,飲至於廟’之禮,將軍向帝王獻俘虜都是在太廟進行。
而聖神皇帝受俘虜的太廟,自然是天姓武氏廟。
太廟中還供奉著那塊出自洛水的白石,上有文記:天姓女武,臨昌帝業。
*
直到獻俘儀式圓滿結束,寧拂英一顆心才放下:從接到聖旨出兵契丹起,除了領兵作戰之事,她也不得不擔心李盡忠的身體情況——
這位叛軍首領的年紀可不年輕了,已經年近六十。
而且據前線情報所知,李盡忠似乎叫默啜可汗的‘出賣兼甩鍋’行為,給氣病了。
以至於領兵作戰的是契丹部落另外一個首領孫萬榮。
想到祖父英國公,寧拂英發自內心為李盡忠祈禱:……請一定不要病死。
否則英國公府這怎麽洗的清啊。
好在,李盡忠‘善解人意’,病的不重。同時也是心裏憋著好大一口氣,在聽說默啜可汗不但出賣他,更非常積極帥部來攻打他以表現投降誠意,李盡忠就像是曹丞相見到檄文一樣,頭疼都被氣好了。
當即親自披掛上陣。
然後親自被抓成俘。
整個流程非常之流暢:畢竟契丹之前雖然準備了叛亂,但所做的準備,哪怕在他們自己的認識裏都尚不充分(不然就會像默啜可汗一樣直接動手了)。
此番純屬倉促應戰。
而且又是被東西兩邊包抄,很快就像是餃子裏的餡兒L一樣被包圓了。
寧拂英抓到李盡忠之後,在‘護送’他去神都洛陽的路上,都不忘帶兩個隨行的軍醫。
此時終於完成了獻俘儀式,在看李盡忠病病怏怏的樣子,寧拂也就不擔心了:死活隨便你吧。
她還有許多旁的事兒L要忙呢——
先向聖神皇帝交上一份報告:此番出征契丹,她帶的幾乎都是軍事學校的畢業生,因此這也算是一份‘就業’反饋報告了。
之後,寧拂英還要回上陽宮學校去做匯報演講;接受報紙的專欄采訪;將整個作戰過程的原始資料提交史館留檔……
實在是忙得很。
*
上陽宮。
寧拂英上臺的
時候,就看到下方人群中,坐了一張熟悉的面孔,呱唧呱唧給她用力鼓掌。
正是李敬業。
寧拂英看到他就有點頭疼:按說李敬業是天授六年秋日入學的那一批學生,甭管是兩年制還是三年制,都該畢業了。
然而,前年畢業考,他有兩科成績並不是很理想。
倒是沒有掛科,老老實實領了成績單也是可以畢業的,頂多是評不上優秀畢業生罷了。
但李敬業總覺得自己的時務策裏的‘政治理論’和‘外交策略’答的非常好啊,不應當得個普普通通的分數,於是拿了他的試卷去跟副校長李文成、負責軍事學院高等班的裴行儉都請教(理論分數)過。
這也罷了,畢竟李文成也好,裴行儉也好,不在戰場上時,都是脾氣溫和的宰相。
且二人在學校裏和人前雖不會偏袒李敬業,但私下裏都會念在李積大將軍的份上,對李敬業格外照顧些,因此詳細與他補了課,講了卷子。
然而,李敬業天生就是會惹事的,他又拿著卷子去問彼時還未致仕的劉仁軌去了。
劉仁軌可不會慣著他。
於是教導主任劉仁軌當場表示:你說的有道理,這個分數尋常學子畢業是夠了。
但李敬業一是安東都護府都護,二來也是朝廷的英國公,這個分數畢業確實是說不過去。
那就——別畢業了,繼續修吧。
於是李敬業就繼續留下來‘重修’,遼東之地這幾年都是寧拂英代安東大都護。
而此番寧拂英來做匯報,就在觀眾席上看到了久違的李敬業。
怎麽說呢,其實不見也可以。
因李敬業不但在她上臺前、講話中、匯報後都熱烈鼓掌,並且還像一只大鵝一樣左搖右擺,跟旁邊人道:“臺上是我夫人。”
這還不算完,李敬業還跟旁邊同學道:“你們看到管理學院那個穿緋袍的女娘了嗎?年前大考考頭名的那個,那是我女兒L!”
寧拂英&李慎修:……
我們不是,我們沒有。
**
寧拂英於上陽宮做匯報之時,蓬萊宮中,聖神皇帝正召皇儲、諸宰相並六部尚書議戰後事。
東宮皇儲與諸臣入內,就見大司徒已經在了,正坐在禦案側面,手上拿了幾張硬黃紙,傾身遞給皇帝看。
皇帝則拿了只鉛筆,在自己手下的紙上正在隨手記錄著什麽。
見曜初和諸同僚入內,姜握從禦案旁起身避開。
朝臣們可不是當時武三思,他們來見皇帝,姜握自不會坐著不動。
待諸人見禮完畢,皇帝賜座。
眾人落座後皆屏氣斂聲,等待皇帝發話。而每個人手裏都拿著一個硬皮本和鉛筆。
自有鉛筆後,對朝臣們來說,最方便的就是做記錄了:從前筆墨紙硯不方便攜帶,總不能到皇帝跟前,向皇帝借水借地方現場磨墨鋪紙寫字吧。
因此從前在禦前只能拼命開動腦瓜子,努力記住皇帝的每個字。
雖說能考出來官來朝臣們記性都不差,但再好的記性也不如筆頭,況且在禦前常十分緊張,有時候腦子空白也是難免的。
自從有了鉛筆和會議本,真是給了朝臣們大大的安全感。
*
聖神皇帝先將案上散落的硬黃紙,親手重新理了排序。
在座諸位臣子,其實不必等皇帝說起這紙張上的內容,只見這種特殊質的硬黃紙,就知這是記錄天下十道三百六十州戶籍的公文。
如今朝中用紙多用竹紙等(成本問題),但要緊的存檔公文,還是專門用軟硬黃紙(剡紙已停用)寫成,不光因其堅韌澤瑩,更取其辟蠹。
許多魏晉時候的世家子多以此做書為貴,雖不知能否真的‘紙壽千年’,但事實證明,二三百年過去了,依舊保存頗為完整。
因此戶籍要事,朝有定規,要用這種尺寸特殊的硬黃紙記錄。
見到皇帝手中的硬黃紙,現戶部尚書岑長倩就不由摸了摸袖中記錄著不少關鍵數據的公文紙,開始在心內覆習。
陛下今日一定會問到戶籍相關事宜,他可不能磕磕巴巴。最好能夠如當年辛相一般,不需要取出小抄來,就能回答流利!
聖神皇帝先提起的並不是戶籍事,而是戰後處置——
默啜可汗這種逆風局很快滑跪,並且在此番平契丹戰事中,也著實出力的,受降收貢,封其歸順郡王。
而李盡忠這種負隅頑抗的,已經作為俘虜來到洛陽的,自然此後只能終身在神都蹲著,看看有無機會養好身體,加入歌舞團。
契丹之地由朝廷另封新王。
其實從聖神皇帝對這兩地的處置也能看出,如今對邊境,依舊是羈縻制——畢竟本朝沒有足夠多的官員和人口去管理填補廣袤的邊境土地。
其實莫說邊境四夷之地了,連正經的天下十道,都有不少地廣人稀之處:比如嶺南道,有44個州(是州最多的道),但整個道戶籍總共才有25萬戶左右,還不如長安(以及周圍京兆府管轄的州)戶籍人口多。
為此,治理歸附的四夷,還是要設立羈縻州,以夷治夷,依舊用當地少數民族去治理原部族人口。
其部落的首領(王/酋長),都是身兼兩職:一邊做著自家的王,一邊做著本朝的官。*
比如李盡忠造反前,身上也帶著一個‘都督’的官職。
於是戰後處置,也沒有太多可商議的:廢掉李盡忠一脈,再換一脈乖巧聽話的扶持為新的契丹首領罷了。
因此,聖神皇帝今日主要議的,還是戶籍人口事。
方才姜握給聖神皇帝看的,就是近四十年前,永徽三年的戶籍統計記錄。
永徽三年,戶部尚書高履行奏,計戶三百八十萬。[1]
戶籍統計,是三年匯總於中央一回:先是各縣、府統計好,然後匯集於州,再有各州上報中央。
也就是說一式三份:朝廷戶部一份、州級一份,縣府還有一份原始資料。
朝廷的勸農使下去檢田擴戶時,會將三份資料對一對,若是出現造假和數據誤抄誤算,或是三處根本對不上的情況——那涉事官員當年一個下等考評是沒得跑了。
如今是證聖三年春,而去年正好又是一個三年一匯總戶籍的大年。
戶部尚書岑長倩,依舊是先熟練報出一個最新統計出的戶籍總數,然後才挨個道分析過去——
“今歲舉國計戶約合六百一十五萬六千,其中京畿道較之三年前……”
岑長倩有條不紊地開始報數據。
這些數據皇帝也已經看過文字版奏報了,因此她還有精力分神,想到當年永徽三年她剛回宮不久後的天下戶籍數。
三十多年過去了,戶籍增加了二百多萬戶,人口增加逾千萬。
這讓她想起了當年姜握說起的‘人口陷阱’,以及占城稻。
而姜握此時也剛好想到這裏。
她邊聽岑長倩的匯報,邊用鉛筆在她的會議記錄本上,畫了兩種植株,一種是天下人人認得的水稻,另一種卻是還沒有人認識的紅薯——
雖說宋以推廣占城稻,能夠將人口陷阱的上線,推到一億人口。如今天下戶籍人口數目對比這個上線,還有較為寬裕的發展空間。
但姜握還是很期待吳英能夠帶回來紅薯這種重要救災糧,也是將人口陷阱上線繼續往上推的重要作物之一。
能夠吃飽,永遠是人最要緊最基本的需求。
**
諸臣離開蓬萊殿之時,其實已經過了午膳的時辰。
聖神皇帝便賜了一席,就擺在偏殿,令諸位重臣不必再餓著肚子趕回各署衙公廚去尋吃的。
李文成見姜握和鎮國公主都未告退,就知她們還有旁事,邊與庫狄琚同行而去。
姜握留下來確實有事——
這一日,從晨起獻俘到晌午議事,也是格外充實的大半日了。
而過去幾個月,因有兩線戰事,皇帝也是朝政繁忙,未有閑暇。:-)
連新歲和元宵過的,都比往年簡約。
因此,姜握此時邊與皇帝一起整理案上的公文與筆記,邊笑道:“前幾日就想著置一席春日宴請陛下,擇日不如撞日,今兒L倒有半日閑暇,不知陛下肯不肯賞光?”
在戰事未塵埃落定前,她作為宰相自不好請陛下行宴飲事。
如今事妥,姜握便發出了邀請:畢竟時已春末,再拖幾日,都不能算春日宴了。
況且,她最近還發現了一個新的驚喜人物,想著也與皇帝瞧一瞧,因此她這回的春日宴,是特意設在上陽宮藝術學院的一處院落。
而聖神皇帝一聽不由一笑:“巧了,朕本欲於今日在蓬萊宮召行家宴。”
蓬萊宮家宴,姜握每回也是參與的。
皇帝繼續道:“既如此,朕就借你的春日宴吧。”直接將家宴挪過去就是了。
聖神皇帝欲行家宴,也是為著近來實在國事繁碌:曜初為皇儲自然能時常見著,但其餘人,皇帝連太平、阿鯉都見得少了,更遑論周王殷王以及一眾孫輩,更是在除夕宴和元宵宴後,都沒怎麽見過了。!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證聖三年春末。
按‘軍凱還,飲至於廟’之禮,將軍向帝王獻俘虜都是在太廟進行。
而聖神皇帝受俘虜的太廟,自然是天姓武氏廟。
太廟中還供奉著那塊出自洛水的白石,上有文記:天姓女武,臨昌帝業。
*
直到獻俘儀式圓滿結束,寧拂英一顆心才放下:從接到聖旨出兵契丹起,除了領兵作戰之事,她也不得不擔心李盡忠的身體情況——
這位叛軍首領的年紀可不年輕了,已經年近六十。
而且據前線情報所知,李盡忠似乎叫默啜可汗的‘出賣兼甩鍋’行為,給氣病了。
以至於領兵作戰的是契丹部落另外一個首領孫萬榮。
想到祖父英國公,寧拂英發自內心為李盡忠祈禱:……請一定不要病死。
否則英國公府這怎麽洗的清啊。
好在,李盡忠‘善解人意’,病的不重。同時也是心裏憋著好大一口氣,在聽說默啜可汗不但出賣他,更非常積極帥部來攻打他以表現投降誠意,李盡忠就像是曹丞相見到檄文一樣,頭疼都被氣好了。
當即親自披掛上陣。
然後親自被抓成俘。
整個流程非常之流暢:畢竟契丹之前雖然準備了叛亂,但所做的準備,哪怕在他們自己的認識裏都尚不充分(不然就會像默啜可汗一樣直接動手了)。
此番純屬倉促應戰。
而且又是被東西兩邊包抄,很快就像是餃子裏的餡兒L一樣被包圓了。
寧拂英抓到李盡忠之後,在‘護送’他去神都洛陽的路上,都不忘帶兩個隨行的軍醫。
此時終於完成了獻俘儀式,在看李盡忠病病怏怏的樣子,寧拂也就不擔心了:死活隨便你吧。
她還有許多旁的事兒L要忙呢——
先向聖神皇帝交上一份報告:此番出征契丹,她帶的幾乎都是軍事學校的畢業生,因此這也算是一份‘就業’反饋報告了。
之後,寧拂英還要回上陽宮學校去做匯報演講;接受報紙的專欄采訪;將整個作戰過程的原始資料提交史館留檔……
實在是忙得很。
*
上陽宮。
寧拂英上臺的
時候,就看到下方人群中,坐了一張熟悉的面孔,呱唧呱唧給她用力鼓掌。
正是李敬業。
寧拂英看到他就有點頭疼:按說李敬業是天授六年秋日入學的那一批學生,甭管是兩年制還是三年制,都該畢業了。
然而,前年畢業考,他有兩科成績並不是很理想。
倒是沒有掛科,老老實實領了成績單也是可以畢業的,頂多是評不上優秀畢業生罷了。
但李敬業總覺得自己的時務策裏的‘政治理論’和‘外交策略’答的非常好啊,不應當得個普普通通的分數,於是拿了他的試卷去跟副校長李文成、負責軍事學院高等班的裴行儉都請教(理論分數)過。
這也罷了,畢竟李文成也好,裴行儉也好,不在戰場上時,都是脾氣溫和的宰相。
且二人在學校裏和人前雖不會偏袒李敬業,但私下裏都會念在李積大將軍的份上,對李敬業格外照顧些,因此詳細與他補了課,講了卷子。
然而,李敬業天生就是會惹事的,他又拿著卷子去問彼時還未致仕的劉仁軌去了。
劉仁軌可不會慣著他。
於是教導主任劉仁軌當場表示:你說的有道理,這個分數尋常學子畢業是夠了。
但李敬業一是安東都護府都護,二來也是朝廷的英國公,這個分數畢業確實是說不過去。
那就——別畢業了,繼續修吧。
於是李敬業就繼續留下來‘重修’,遼東之地這幾年都是寧拂英代安東大都護。
而此番寧拂英來做匯報,就在觀眾席上看到了久違的李敬業。
怎麽說呢,其實不見也可以。
因李敬業不但在她上臺前、講話中、匯報後都熱烈鼓掌,並且還像一只大鵝一樣左搖右擺,跟旁邊人道:“臺上是我夫人。”
這還不算完,李敬業還跟旁邊同學道:“你們看到管理學院那個穿緋袍的女娘了嗎?年前大考考頭名的那個,那是我女兒L!”
寧拂英&李慎修:……
我們不是,我們沒有。
**
寧拂英於上陽宮做匯報之時,蓬萊宮中,聖神皇帝正召皇儲、諸宰相並六部尚書議戰後事。
東宮皇儲與諸臣入內,就見大司徒已經在了,正坐在禦案側面,手上拿了幾張硬黃紙,傾身遞給皇帝看。
皇帝則拿了只鉛筆,在自己手下的紙上正在隨手記錄著什麽。
見曜初和諸同僚入內,姜握從禦案旁起身避開。
朝臣們可不是當時武三思,他們來見皇帝,姜握自不會坐著不動。
待諸人見禮完畢,皇帝賜座。
眾人落座後皆屏氣斂聲,等待皇帝發話。而每個人手裏都拿著一個硬皮本和鉛筆。
自有鉛筆後,對朝臣們來說,最方便的就是做記錄了:從前筆墨紙硯不方便攜帶,總不能到皇帝跟前,向皇帝借水借地方現場磨墨鋪紙寫字吧。
因此從前在禦前只能拼命開動腦瓜子,努力記住皇帝的每個字。
雖說能考出來官來朝臣們記性都不差,但再好的記性也不如筆頭,況且在禦前常十分緊張,有時候腦子空白也是難免的。
自從有了鉛筆和會議本,真是給了朝臣們大大的安全感。
*
聖神皇帝先將案上散落的硬黃紙,親手重新理了排序。
在座諸位臣子,其實不必等皇帝說起這紙張上的內容,只見這種特殊質的硬黃紙,就知這是記錄天下十道三百六十州戶籍的公文。
如今朝中用紙多用竹紙等(成本問題),但要緊的存檔公文,還是專門用軟硬黃紙(剡紙已停用)寫成,不光因其堅韌澤瑩,更取其辟蠹。
許多魏晉時候的世家子多以此做書為貴,雖不知能否真的‘紙壽千年’,但事實證明,二三百年過去了,依舊保存頗為完整。
因此戶籍要事,朝有定規,要用這種尺寸特殊的硬黃紙記錄。
見到皇帝手中的硬黃紙,現戶部尚書岑長倩就不由摸了摸袖中記錄著不少關鍵數據的公文紙,開始在心內覆習。
陛下今日一定會問到戶籍相關事宜,他可不能磕磕巴巴。最好能夠如當年辛相一般,不需要取出小抄來,就能回答流利!
聖神皇帝先提起的並不是戶籍事,而是戰後處置——
默啜可汗這種逆風局很快滑跪,並且在此番平契丹戰事中,也著實出力的,受降收貢,封其歸順郡王。
而李盡忠這種負隅頑抗的,已經作為俘虜來到洛陽的,自然此後只能終身在神都蹲著,看看有無機會養好身體,加入歌舞團。
契丹之地由朝廷另封新王。
其實從聖神皇帝對這兩地的處置也能看出,如今對邊境,依舊是羈縻制——畢竟本朝沒有足夠多的官員和人口去管理填補廣袤的邊境土地。
其實莫說邊境四夷之地了,連正經的天下十道,都有不少地廣人稀之處:比如嶺南道,有44個州(是州最多的道),但整個道戶籍總共才有25萬戶左右,還不如長安(以及周圍京兆府管轄的州)戶籍人口多。
為此,治理歸附的四夷,還是要設立羈縻州,以夷治夷,依舊用當地少數民族去治理原部族人口。
其部落的首領(王/酋長),都是身兼兩職:一邊做著自家的王,一邊做著本朝的官。*
比如李盡忠造反前,身上也帶著一個‘都督’的官職。
於是戰後處置,也沒有太多可商議的:廢掉李盡忠一脈,再換一脈乖巧聽話的扶持為新的契丹首領罷了。
因此,聖神皇帝今日主要議的,還是戶籍人口事。
方才姜握給聖神皇帝看的,就是近四十年前,永徽三年的戶籍統計記錄。
永徽三年,戶部尚書高履行奏,計戶三百八十萬。[1]
戶籍統計,是三年匯總於中央一回:先是各縣、府統計好,然後匯集於州,再有各州上報中央。
也就是說一式三份:朝廷戶部一份、州級一份,縣府還有一份原始資料。
朝廷的勸農使下去檢田擴戶時,會將三份資料對一對,若是出現造假和數據誤抄誤算,或是三處根本對不上的情況——那涉事官員當年一個下等考評是沒得跑了。
如今是證聖三年春,而去年正好又是一個三年一匯總戶籍的大年。
戶部尚書岑長倩,依舊是先熟練報出一個最新統計出的戶籍總數,然後才挨個道分析過去——
“今歲舉國計戶約合六百一十五萬六千,其中京畿道較之三年前……”
岑長倩有條不紊地開始報數據。
這些數據皇帝也已經看過文字版奏報了,因此她還有精力分神,想到當年永徽三年她剛回宮不久後的天下戶籍數。
三十多年過去了,戶籍增加了二百多萬戶,人口增加逾千萬。
這讓她想起了當年姜握說起的‘人口陷阱’,以及占城稻。
而姜握此時也剛好想到這裏。
她邊聽岑長倩的匯報,邊用鉛筆在她的會議記錄本上,畫了兩種植株,一種是天下人人認得的水稻,另一種卻是還沒有人認識的紅薯——
雖說宋以推廣占城稻,能夠將人口陷阱的上線,推到一億人口。如今天下戶籍人口數目對比這個上線,還有較為寬裕的發展空間。
但姜握還是很期待吳英能夠帶回來紅薯這種重要救災糧,也是將人口陷阱上線繼續往上推的重要作物之一。
能夠吃飽,永遠是人最要緊最基本的需求。
**
諸臣離開蓬萊殿之時,其實已經過了午膳的時辰。
聖神皇帝便賜了一席,就擺在偏殿,令諸位重臣不必再餓著肚子趕回各署衙公廚去尋吃的。
李文成見姜握和鎮國公主都未告退,就知她們還有旁事,邊與庫狄琚同行而去。
姜握留下來確實有事——
這一日,從晨起獻俘到晌午議事,也是格外充實的大半日了。
而過去幾個月,因有兩線戰事,皇帝也是朝政繁忙,未有閑暇。:-)
連新歲和元宵過的,都比往年簡約。
因此,姜握此時邊與皇帝一起整理案上的公文與筆記,邊笑道:“前幾日就想著置一席春日宴請陛下,擇日不如撞日,今兒L倒有半日閑暇,不知陛下肯不肯賞光?”
在戰事未塵埃落定前,她作為宰相自不好請陛下行宴飲事。
如今事妥,姜握便發出了邀請:畢竟時已春末,再拖幾日,都不能算春日宴了。
況且,她最近還發現了一個新的驚喜人物,想著也與皇帝瞧一瞧,因此她這回的春日宴,是特意設在上陽宮藝術學院的一處院落。
而聖神皇帝一聽不由一笑:“巧了,朕本欲於今日在蓬萊宮召行家宴。”
蓬萊宮家宴,姜握每回也是參與的。
皇帝繼續道:“既如此,朕就借你的春日宴吧。”直接將家宴挪過去就是了。
聖神皇帝欲行家宴,也是為著近來實在國事繁碌:曜初為皇儲自然能時常見著,但其餘人,皇帝連太平、阿鯉都見得少了,更遑論周王殷王以及一眾孫輩,更是在除夕宴和元宵宴後,都沒怎麽見過了。!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